close

「亞運熄火 45國獎牌比一比」(陳楷報導)



廣州亞運結束,四年一次大結算,各國金牌跟獎牌比一比,大國顧面子,小國爭突破,各自有各自的問題跟挑戰。首先看地主中國大陸,大陸是亞洲無可撼動的運動大國,本屆亞運又膨脹到42個比賽項目,開賽前就宣稱不但要打破北京亞運183面金牌的紀錄,還要上看兩百面金牌。

但大陸特別把最有把握的武術項目放在第一天上午,男子長拳的衛冕金牌袁曉超雖然落地不穩,但武術項目評分主觀,袁曉超還是保住金牌。同樣是評分標準模糊的運動舞蹈,本屆首次列入競賽項目,大陸包辦了十面金牌,不難看出兩百金宣言的沈重壓力。當然,大陸的運動實力超強,大部分的比賽項目不需要靠裁判幫忙也能拿金牌,不過最後雖然連八屆亞運金牌最多,但還是沒有達到目標,199面金牌中125面金牌來自奧運項目,74面來自非奧運項目。每天金牌滾滾來,讓加油的廣州民眾看得樂開懷,但是也引起大陸媒體質疑,這樣追逐金牌只能貫徹國家榮譽,卻對推廣全民體育沒有幫助,運動成了一種宣傳手段而不是強身健國的方法。未來恐怕還得從教育下一代養成運動習慣做起。

除了大陸以外,七百萬人口的香港跟五十萬人口的澳門,這次亞運也爭到一席之地。香港重金投資優勢項目,拿下了史上最多的八金15銀17銅,香港過去15次參加亞運,一共拿到103面獎牌,本屆就拿下40面,成為港府申辦亞運的有力支撐,香港在自由車跟田徑的短跑項目,平均水準已經超越了中華隊。澳門則是由武術男子刀棍全能的賈瑞拿下亞運史上第一面金牌,另外女子三公尺跳水選手徐雪茵雖然只得銅牌,但澳門過去在亞運只有武術、健美等非奧運項目奪牌,徐雪茵拿到澳門第一面奧運項目獎牌意義重大。不過賈瑞是河南子弟,徐雪茵來自江西,雖然青少年時期就來澳門發展,還是離不開陸援身份。

同樣拿到參賽亞運以來第一面金牌的,還有孟加拉。今年亞運新增設板球,而印度又沒有參賽,決賽隊伍孟加拉跟阿富汗都沒有拿過亞運金牌,最後孟加拉如願以償,阿富汗兩銀一銅做收,下屆再來。不過像阿富汗、伊拉克這些內戰不斷的國家,選手能夠出國比賽已經是奇蹟。其他寫下亞運史上最佳戰績的還有馬來西亞跟約旦。

這次亞運共有28國拿下金牌,36國至少拿下一面獎牌,九個國家空手而歸,其中最可惜的是斯里蘭卡,過去在亞運會上拿下十面田徑金牌,但去年亞錦賽男子跳高選手只跳過2公尺19拿到第六,女子接力隊也無緣獎牌,板球剛好第四名,斯里蘭卡派出104名選手都沒有拿到獎牌。另外中亞五國的土庫曼代表團111名選手,最好成績也是角力的第四。土庫曼跟斯里蘭卡是九個沒拿到獎牌國家唯二達到三位數選手的隊伍,柬埔寨、葉門經濟有待開發,巴勒斯坦、不丹、東帝汶、汶萊、馬爾地夫拿不到牌簡單說就是人太少。

人少不一定成績差,花小錢買選手轉籍就是提昇成績的捷徑。波斯灣小國巴林跟卡達,人口加起來還不到兩百五十萬,但是錢多到沒地方花,這兩國從非洲進口選手以後完全稱霸了中長距離的田徑項目,上屆杜哈亞運,非洲從八百公尺跑到馬拉松,包辦所有金牌,亞洲人只撈到三面銀銅牌。本屆廣州,巴林從肯亞跟衣索比亞買了五個選手,拿下五面金牌跟四面銅牌,排名45國中第14;卡達稍微客氣一點,四金五銀七銅,第18名。整體來說,兩國在廣州拿到36面獎牌,其中14面是非洲的貢獻。大會官網刊登買選手的報導,還遭到巴林代表團抗議。

巴林代表團人數只有82人就拿到五面金牌,相比之下,派出261人代表團的越南,拿了17面銀牌跟15面銅牌,卻陰錯陽差總是跟金牌擦身而過,到了倒數第二天才由空手道55公斤級的黎碧鳳拿到唯一一面金牌,堪稱是本屆亞運最悲情的國家。

印尼本屆除了羽毛球奧運男雙金牌搭檔繼續保住亞運金牌以外,其他三面金牌全數來自於新增的龍舟,算是廣州亞運新設項目最大的意外。印尼派出海軍陸戰隊員集體訓練,大陸則是沿海漁民組隊,台灣派輕艇選手轉行,日本則是男護士救生隊改編,都比不上印尼的兵強馬壯。不過擁有兩億人口的印尼排行世界人口第四名,居然得靠龍舟撐住面子,也引起印尼媒體的檢討,但國家經濟還是最現實的問題。

回頭看台灣,人口兩千四百萬在亞運45國當中排名第20,不算多也不算少,但以國家經濟發展程度跟投入運動發展的經費資源,397名選手最後拿下13面金牌,投資報酬率恐怕是亞洲第一。我們未來如果繼續精英培訓的政策,跟亞洲其他強國差距只會愈拉愈遠。

文章來源: 中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生活用品產業報導 的頭像
    生活用品產業報導

    生活用品產業報導

    生活用品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